福鼎白茶作为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显著的保健效果享誉国内外。近年来,福鼎白茶产业经历了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管理的转变,不仅在产量和品质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而且在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福鼎地区,白茶的种植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特别是在点头镇、磻溪镇、白琳镇等地区,茶园面积广阔,茶树种植环境得天独厚,为白茶的生长、培育提供了理想的自然条件。此外,福鼎白茶的产业链不断完善,从种植、采摘、加工到销售,形成了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与此同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许多规模化经营的茶园,这些茶园通常采用标准化管理,提升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福鼎白茶通过产业化运作,其市场影响力逐渐增强,但我们亟需关注小农户的处境,这些生产者在茶叶市场需求减少、价格持续下跌的市场环境下,不仅需要承受高温和不利的交通条件等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也面临极大的生计危机。
本文基于柏柳村、金钗溪村、照澜村等多个产茶区调研情况,详细介绍小农户与大规模生产的生产、种植、经营差异,包括但不限于管理模式、资源利用、市场触及等方面的比较,深入分析不同规模的茶叶生产者的自然资源禀赋、科技技术赋能、市场开发和渗透能力等方面的显著差距,并探讨了这些差距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意义
本次调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实契机,深入了解茶农们的生产生活、经营状况、技术水平和市场策略,进一步探究白茶的品种、生产产业链以及行业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和直接农户访谈,我们能直接获取到一手资料,包括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病虫害、气候变化、市场波动等,也能了解到大规模生产茶户在规模扩大、提高产量和保持品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调研成果将为政策制定提供信息,以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此外,在调研过程中,小农户和大规模生产茶户在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亮点和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茶户提供借鉴,推动整个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问题
本次调研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深入福鼎市最具代表性的茶园村,在村委会干部的带领下走进每一户家庭,了解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用地以及作物类型、家庭整体收支情况、贷款情况、农户生态意识、人际关系构建等方面,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不同农户之间用地类型、规模的差异,以及作为个体种植户和规模种植户之间的经营差异和产品的类型,因此我们的调研与分析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小农户与中大规模生产者之间在经营、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四、访谈内容
调研分析材料主要来源于柏柳村、金钗溪村、照澜村等多个产茶村的农户访谈,农户在可支配农田、经营方式、收支情况等方面展现不同的特点,笔者按照种植规模,将受访者分为小农户与中大规模生产者两类。
1. 小农户
访谈对象1(小农生产):这是一位60多岁的奶奶,其老伴在疫情放开后去世。三个儿女都已成家,儿女都很孝顺,会不时地带孙辈来村里陪老人小住。即便家里条件在孩子的努力工作下在村里属于上乘,奶奶还是坚持打理祖上传下来的、离家2公里多的2亩茶田。为了能在比较凉快的时候下地,夏天每天三四点就起床,去茶园除草、采摘,早上9点多回到家。问及茶田收成情况,受访者表示2亩的地产出的茶叶大概能买1万元。其中清明节前长出来的银针是产量最少、价格最高的,刚摘下来未经加工的茶叶每斤能卖100元;之后第二第三茬产出的茬低至1元每斤。此外,由于近两年白茶市场行情变差,头茬银针的价格进一步贬低;加上每年购买化肥的成本要一千多元,2亩白茶的收益跟付出的劳动相比微乎其微。
访谈对象2(小农生产+务工):这位受访者是50多岁的叔叔,他家里种有6亩多白茶,由他和老板两人一起种植,主要用于销售。但叔叔感慨只靠种茶挣钱完全不够支持家里的各项支出,农民得到的利润微乎其微。除了和老伴一起打理茶园之外,叔叔每年会在茶厂的忙季工作2~3个月,这几个月的工作所能争得的钱是6亩茶园一年利润的两倍。叔叔的老伴也会在茶园和家务不忙的时候去工厂打零工,额外补贴家用。可见仅仅靠山吃山、光靠种茶所能获得的收益非常有限。
访谈对象3(小农生产+小卖部):受访者是六十多岁的爷爷,曾任当地的村委书记,家中只有一亩地,用于种植白茶。爷爷告诉我们,虽然春天采摘的白毫银针品质上乘,因此卖价高昂。然而,由于种植面积有限,采摘量极少,这使得他的收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更为严峻的是,随后两季采摘的茶叶品质下降,加上市场不理想,卖价天差地别,只有一元每斤,几乎无法覆盖采摘和加工的成本,更不用说为家庭带来稳定的收入。面对这样的困境,前任村书记不得不寻找其他生计来源。他开了一家小卖部,希望通过销售日常用品来弥补茶叶收入的不足。然而,小卖部的收入也有限,无法完全支撑家庭的开销。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贷款来弥补资金的缺口。
这些受访者的种茶经历揭示了小农户在福鼎白茶产业中的脆弱地位。他们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种植面积有限导致采摘量极少,无法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茶叶品质的季节性波动导致他们的收入极不稳定;最后,家庭生计的单一性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应对市场风险和家庭变故。这也同时反映了福鼎白茶产业在个体层面的问题:一方面,产业缺乏对小规模种植户的有效支持,使其在面对市场波动和风险时无法获得足够的保障;另一方面,产业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也导致了茶叶品质的季节性波动和价格的不稳定。
2. 中大规模生产者
随着福鼎白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茶企和茶农,从事中等甚至大型规模生产。调研中我们遇到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福鼎白茶从业者,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到福鼎白茶的产业链和中大规模生产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访谈对象1(村委会工作+贩卖茶叶):这位受访者是46岁的叔叔,家里有1亩多的茶园,但他不花太多时间在种茶,主要采摘清明前长出来的最珍贵的头茬银针。叔叔平时在村委会工作,工作不忙但薪水也不多;主要的收入来自收购茶农采摘的茶叶然后卖给茶厂,从中赚取利润。这份小生意能给他带来三倍于村委会工作。受访人表示,在采茶的时节一天净利润非常可观,可达数千元;但近两年的市场形势让茶农的售出价和茶厂的买入价都明显下跌,中间商的毛利润也一并下滑。不过,即便市场行情让他的利润下跌,收益依旧是可观的。风险主要来自市场让茶厂和茶商的销售量下降,茶厂资金链受影响,没法按时给他结算购入的茶钱,原本一季度一结的可能要拖到半年甚至一年才逐渐还清。而每天从茶农处收购茶叶需要的大额现结资金需要靠贷款,茶厂若拖欠账目则会直接导致长期负担贷款利息的高压。不过,受访者表示,茶厂也是人性化的,不会一直拖,如果资金回笼一些就会支付一些账目,陆续结清。
访谈对象2 (茶园种植+茶工厂+餐厅):受访者A先生是福鼎白茶第一村柏柳村的资深茶农,家中拥有三十几亩茶园,全部用于种植茶叶。他在点头镇(福鼎白茶大交易市场)拥有自己的茶厂,不仅加工自家茶园的茶叶,还从隔壁镇低价购入茶叶进行加工,然后在福鼎或北京的分店高价售卖。然而,近期茶叶市场行情不佳,销售遇到困难,但一年净利润能保持两三百万。A先生的经营模式体现了福鼎白茶产业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即茶农兼营茶厂,实现自产自销。这种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然而,近年来市场行情的波动对A先生的业务造成了较大影响,显示出福鼎白茶产业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为了应对这一挑战,A先生选择开设餐厅,利用茶叶制作美味菜肴,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拓宽了他的业务范围,也增加了收入来源,体现了茶农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访谈对象3(茶园种植+茶工厂):在太姥山镇我们有幸采访了白茶品牌“畲家韵”的创办人B先生,他师承制茶大师方守龙,致力于生态制茶。B先生创新研究出“生物链种茶法”,即“以草制草、以虫制虫”,通过科技赋能,持续研发、生产、加工、检测等各个环节,并采用高山(太姥山)有机肥制茶,培养出质量上乘的好茶。2024年,B先生受邀走进《大国品牌故事》栏目组,致力于推动福鼎白茶产业链向纵深发展,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传播中国品牌声音。在他家中,我们有幸品尝到了一杯上好的白毫银针,茶香四溢。B先生对茶叶的热爱和专业讲解更是让我们一众调研者印象深刻。
B先生的经营模式和理念代表了福鼎白茶产业中的另一种趋势,即注重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他通过创新研究出“生物链种茶法”,不仅提高了茶叶的质量,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同时,他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通过受邀参加《大国品牌故事》等栏目,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动福鼎白茶产业链的纵深发展。这种注重品质、创新和品牌建设的经营模式,为福鼎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上述的访谈分析,我们得以窥见福鼎白茶在中大规模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整个茶叶生产周期中,小生意人面临着延迟结算导致的贷款压力,A先生需要通过多元化经营应对市场波动,而B先生则通过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升级。这几位从业者的经历表明,福鼎白茶产业需要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必须不断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未来,福鼎白茶产业有望通过科技赋能和品牌建设,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传播中国品牌声音。
五、结论
通过此次长达一周的调研,我们发现茶叶种植产业内部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规模的种植户在资源获取、技术应用、市场对接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茶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制约了茶叶种植户的可持续发展。个体茶叶种植户由于种植面积有限、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往往面临采摘量不足、茶叶品质波动大、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这导致他们的茶叶销售收入不稳定,难以支撑家庭生计,往往需要依赖其他副业或贷款来弥补收入缺口。特别是在面对家庭变故或市场波动时,个体茶叶种植户显得尤为脆弱。相比个体种植户,中大规模茶园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他们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提高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然而,中大规模茶园也面临着市场需求变化、环境保护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挑战。此外,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也是中大规模茶园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白茶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个体种植户在竞争中生存是我们要解决的难题。对此,政府可以加大对个体茶叶种植户的支持力度,提供技术培训、资金补贴、市场对接等服务。同时,鼓励中大规模茶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与个体种植户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大规模茶叶种植应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加工设备,提高茶叶品质和生产效率,推广有机种植和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减少对资源的污染与浪费。
就此,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推进技术创新、强化品牌建设和注重生态环保等措施,我们有信心推动白茶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