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柳柳编的生产性保护|“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田野考察调研项目

发布者:徐屹丰发布时间:2025-02-27浏览次数:11



2024年11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的国情考察团,携手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译与传播》课程团队,与柳编非遗传人刘凤臣老师一起踏上了前往山东临沂郯城县的调研之旅,开启了一场扎根田野的非遗探索。


在调研过程中,四位团队成员亲身参与田间割柳、运输、脱皮加工的重要生产环节,近距离倾听非遗传承人传述千年柳艺的坚守与智慧,对话当地的政策制定者。在这三天的调研之行中,他们用实践拓宽认知,用对话碰撞思维。从杞柳田间到手工工坊,从历史传承到当代创新,他们正以卓院青年的独特视角,探索中国传统工艺走向世界的路径,为全球文化治理贡献自己的思考与力量。



项目成员

21级外交 虞佳盟 21级外交 袁昌仪 

21级外交 刘警予 22级国别 洪俊斌

指导老师:张礼骏、徐屹丰





非遗视角下的杞柳柳编在生产性保护中的现状、挑战及路径选择

——以郯城县柳编产业为例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有着 “中国杞柳之乡” 的美誉,该地地处沂沭河冲击平原,土层深厚,适宜杞柳的生长,这一地理优势使杞柳编织产业在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郯城柳编也被列为临沂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一。


     虽然传统工艺如杞柳编织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生活方式巨变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强调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生产、经营,实现文化遗产的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这为杞柳编织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其产业振兴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引导方向。


       综合以上背景,团队希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以郯城县柳编产业为例进行杞柳柳编的生产性保护研究,并通过对郯城县当地的杞柳产业基地开展实地走访、调研,与柳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部门等访谈交流,系统性地开展非遗产业研究,开拓柳编产业的新发展模式,并希望能以此提高其竞争力与影响力,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并对相关产业带来现实意义及借鉴价值。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查阅资料对现阶段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实地参访了郯城县博物馆,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旧址、郯城革命斗争史纪念馆等文博场馆,并重点参观了各博物馆的非遗文化板块

案例研究法 

参与式观察

在实际走访过程中,我们重点访问了子房村和沟上村,这两个村庄的柳编产业规模大、发展成熟,全面展示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我们还深入调研了马头镇的“郯马土特产购物中心”和李庄镇的万亩杞柳基地等相关场所,切实跟进从田间割柳、抱送到运输、加工的一系列生产工序

半结构化访谈

采访了郯城县杞柳种植产业及柳编非遗的多位相关人员,对杞柳的生产业态、柳编的市场现状、创新的销售渠道、非遗的传承情况、遇到的困难及挑战等方面有了深刻的了解



研究内容








一、郯城柳编产业的基本情况


a)村庄情况

        每年柳编产业为村庄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入,

        是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据李庄镇的书记介绍,该村共有487户人家、1527人,

        其中超过四分之一的村民直接或间接从事柳编相关工作。


b)创新与优势

生产合作模式

郯城柳编生产采取种植收割—脱皮工厂统一脱皮—分散订单—工厂深加工—销售/出口”的方式

技艺全民化

书记提到:“我们这儿谁家都会编,只要有订单,大家都可以接活。”当地的农户也表示:“我们从小就是在地里长大的,基本上这些样式看一遍就会变了。”这种“技艺全民化”的模式实现了非遗技艺的活态保护,也形成了一种兼具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实用环保

书记特别强调,柳编产品完全由天然材料制作,无需使用化学添加剂,废弃后能够自然降解,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c)目前挑战


宣传不足导致知名度低,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品牌建设和系统的市场推广,郯城柳编在国内外市场的辨识度较低,难以形成与其非遗身份相匹配的品牌影响力。


劳动力流失和传承断代问题严重

据书记回忆,十年前大约有一半村民从事这一产业,但如今仅剩1/4到1/5的人依然从事柳编工作,并且许多从业者已是五六十岁的老人。


设计创新人才稀缺

据书记所说,目前郯城县只有刘老师比较擅长作柳编新样式的设计。


产品主要定位中低端市场,经济效益较低

            在采访中,书记还提到“比起竹编、木编,柳编不防水”,面临竞品挑战




二、郯城柳编产业的路径选择


a)加强品牌建设

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节、非遗展览等传统平台,以各种宣传提升郯城柳编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认知,同时申请地理标志认证,以建立独特品牌形象。


b)数字渠道推广

通过与知名主播、设计师或文创达人合作,可以实现双重目标:一方面,借助这些流量人物的号召力,为柳编产品吸引大批潜在消费者;另一方面,通过他们对产品的解读和推荐,赋予柳编更具时尚感和文化深度的形象。


c) 提升产品设计与高端定位

与设计院校合作,引入新鲜创意和专业设计力量参与产品研发。


同时,来自竹编、塑料、金属等竞品的压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防水涂层技术或混合材料设计,弥补柳编在功能性上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更强的艺术性与故事性,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d)鼓励年轻人参与技艺传承

首先,提高柳编技艺的经济回报是吸引年轻人参与的基础。其次,可以通过非遗课堂、校企合作等方式,将柳编技艺融入教育体系。此外,组织技艺大赛等活动也能有效提升年轻人对柳编的关注和参与度。



研究结论








郯城柳编产业作为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经济融合的典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在经历了从家庭手工到与产业链发展相结合的转型过程中,柳编技艺展现了强大的适应力与生命力。然而,面对设计创新不足、劳动力老龄化、市场推广薄弱等现实挑战,柳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需多方协力。


未来,通过加强品牌建设与数字化推广,深挖其文化与环保价值;引入设计力量,打造高端产品;同时激励年轻人参与技艺传承,柳编产业有望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郯城柳编不仅是传统文化保护的成功案例,也为非遗技艺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晓为.中国当代柳编工艺的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2]王晓真,丁小然.临沂柳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园艺与种苗,2013,(10):1-5.

[3]肖云雁,甄晟瑶,陈红,等.中国柳编工艺发展现状[J].家具,2024,45(03):1-7.

[4]代明凤.非遗视角下霍邱柳编视觉符号创新设计研究[J].上海包装,2024,(03):73-75.

[5]朱文慧.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手工艺品牌视觉形象设计[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3.

[6]梁光焰.从空间的对象到对象的空间——空间生产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J].民族艺术研究,2023,36(01):144-151.

[7]高建丽.临沭县柳编文化传承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1.

[8]虞治港.临沂传统手工艺柳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创新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2,(20):76-78.

[9]鹿珈漩.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山东省柳编产业发展状况[J].美与时代(上),2023,(12):57-60.

[10]孙松花.杞柳特色产业发展研究初探[J].产业创新研究,2023,(05):73-75.

[11]李希平,马秀山.山东临沭:柳编“小产业”做出“大文章”[N].国际商报,2021-09-27(007).

[12]徐晓东,徐三锋.基于SWOT分析的莒南县板泉镇柳编产业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2022,(04):83-87.

[13]张甜甜,张军.数字乡村建设中非遗文化助力农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阜南县H镇柳编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3(05):24-35.



文案 | 袁昌仪 洪俊斌 

排版 | 刘警予 

视频 | 虞佳盟

审核 | 张礼骏、徐屹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