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卓思越】卓越学院海外主题调研成果展(四)

发布者:徐屹丰发布时间:2020-01-03浏览次数:315


    卓越学院海外主题调研是以卓越学院为平台,由中国文化多语种传播与公共外交中心策划实施的活动。该活动与卓越学院的课程相结合,致力于锻炼、提升同学们的学术调研、学术写作以及多媒体运用的能力。本公众号将以推送的形式分享本次海外调研优秀的小组的调研成果。


主题:


中国价值观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对中国形象的影响——以家庭观为例


关键词:

中国国际形象;国际视角;中国价值观;家庭观


国际课程修读学校: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


项目成员:

18级国别区域人才实验班 武碧滢

18级国别区域人才实验班 张玄悦

18级外交外事人才实验班 陈睿杰

18级外交外事人才实验班 丁易

18级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 王博尧

17级国别区域人才实验班 史雯萱


导读:

第一部分: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研究过程及数据分析

第三部分:问题分析与对策

第四部分:结论与反思



第一部分:研究概况


    随着中国不断崛起,中外交流愈发密切,树立良好的中国对外形象对于中外的友好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观作为文化中较为突出也较容易被感知的一部分,对中国对外形象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但却深入人心的影响。

    在一些早期对外国人的采访中,谈起中国家庭,他们能想到的无非是“大家长”、“规矩多”、“家族传承”等传统印象。“中国虎妈”式的教育方法也使外国人对于中国家庭的印象出现一定偏差。



外国关于中国家庭观教学课件(节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对外形象也在不断改变,从人人都能有所感知的家庭观入手,探究新时代的中国对外形象十分有意义。

    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国际课程项目使得各种族、国家的学生得以汇聚,借此契机,本小组以家庭观作为切入点,调查探究外国人直接以及间接接触中国文化后所产生的对中国家庭观的印象,以此探究新时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研究目的:

    发现西方可能产生的对中国的误解,方便我们进一步弥合双方的刻板印象,为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建立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


研究对象:

欧洲、美国的大学生或者老师


研究内容:

    了解外国人知道哪些关于家庭的中国价值观,对此有何看法,且这些知识使得他们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认知。


研究方法:

    我们主要运用问卷调查以及个体采访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主要围绕采访对象对中国家庭观的概念等。



第二部分:研究过程及问题分析





问卷设计



   我们针对外国人对于中国人家庭观及其包含的价值观(婚姻,育儿等)的主观认识和印象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由四大部分组成,由浅入深。

问卷四部分


    问题涉及的内容分成七大类:对于家庭概念的定义、与父母的关系、育儿、与除父母以外的亲戚的关系、婚姻、家庭内部的情感支撑和经济支撑。





问卷收集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我们一共收到9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6份。

    对于问卷答题者种族背景的调查中,白人和亚洲裔(包括中东裔,美籍华裔等)占了绝大多数,其次为黑人和拉丁裔。

    我们在第二部分的提问中,写明了“间接了解”并详细举例诸如“新闻报道”、“文学创作”、“影视作品”等,保证了问卷填写者能够审题清晰,将个人看法与社会舆论中的中国家庭形象区分开来,以此削弱人种或文化背景对于本次问卷的结果产生的影响。





数据分析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我们将问卷结果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问卷填写者的个人背景,通过间接途径了解形成的对中国家庭的观念,以及直接接触与间接了解印象的交叉对比。鉴于篇幅有限,这里我们将只选取与问卷预期差异较大的结果,以及交叉对比中比较显著的差异方面。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的概念     

1


   超过半数的回答者认为,通过间接途径了解的中国家庭一般是“大家族”式的家庭,包含旁支亲属、由多个核心家庭组成;但与此同时,选择“核心家庭”的人数也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占答题者的三分之一。


关于中国家庭的“重儿轻女”现象     

2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家庭“重男轻女”的形象仍然深入人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14.58%的人认为,在媒体的报道和呈现中这一现象并不常见。与此同时,也有问卷答题者选择“难以回答”,并特别注明“重男轻女”在过去媒体的报道中较为常见,对于中国的现状不得而知;也有人表示,中国过去“重男轻女”,如今“重女轻男”。

    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自身国情的变化,外国媒体对此的认知在渐渐发生变化,我们已经可以听见一些不同的声音。


间接与直接获得的印象有多大不同     

3


   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相同之处远大于不同

而当被询问到,这些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时,我们得到了如下回答:

   我们可以看到,“亲子关系”与“家庭所指亲缘范围”获得了最高票数,虽然前者数值略高于后者,但在样本容量较小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这一差距可能具有偶然性,因此不做过多分析。

    而对于得票数量相对较少的选项,我们并不认为这等同于外国受访者对此没有产生偏见,而是受访者对于这些话题本身了解较少,而在没有掌握任何相关认识的前提下,认知上的差异自然无从谈起。



第三部分:问题分析与对策





问题分析



    从问卷中看出,西方认为家庭对个体最大的影响在于性格的塑造,情感的支持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这点在大体上和中国家庭的家庭观一致,说明中外在家庭的概念影响上趋同

    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点对于中国形象的误解来源于中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26题:你认为子女是否需要根据父母的意愿来支配零花钱,有达到了50%的受访者认为这很普遍,28%的受访者坦言对此问题并不了解。

--第28题所提到,父母帮助子女承担房租或是偿还房贷这一情况是否普遍,近39%的受访者认为这很普遍,31%的受访者对此问题并不清楚。

--第29题,有51%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子女在成年后依然与父母同住非常普遍。甚至还有受访者在做完问卷后提出,在美国若成年后依旧与父母居住,即使是大学刚毕业,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这些都反映出了中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常被西方社会所误解的问题。

  第二,中国的婚姻问题也常常在西方社会中引起误会。

    第22题提到,在中国家庭中,婚姻会被视作对于女性的不公吗?有34%的受访者直言,是的,对于女性来说是不公平的,30%的受访者坦言并不清楚,26%认为这并不常见。




原因分析



    纵观西方受访者对中国印象的偏差,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西方人民普遍抱有“随大流”的心态,即媒体如何宣传报道中国即中国就是什么样的。他们多数也仅仅是通过媒体来了解中国,没有接触过中国。

    第二,西方人民普遍缺少了解中国的动机。一般人类不会主动了解和研究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事物。

    第三,绝大多数的西方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是出于娱乐的目的。如看电影时看到有中国家庭严厉教育孩子的片段就认为中国家庭中父母出于支配地位;看新闻时看到中国人女性在家庭中受委屈了,外国人在网上狂喷发泄之后,也被娱乐了,听说到中国不民主不人权了,于是外国人深感自己生活在多么民主美好的天堂,也被娱乐了。

    第四,华裔家庭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并不能代表全部的中国家庭,但却改变了西方民众对于中国家庭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教导我们含蓄内敛,遇事不张扬,不外显。这也一定程度为外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设下了障碍。





对策与建议



    总体来说,要改变中国价值观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对中国形象的影响,最根本的是需要打破海外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传播真实的中国价值观,并使西方社会可以一定程度理解中国价值观与中国社会的联系。

    首先,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可以凭借在日常社交中与西方非亚裔群体的社交与交流中逐渐展现新时代的中国家庭价值观,家庭形象,以自己展现一定程度的中国形象,以此逐渐改变西方对于此的传统印象。

    其次,我们每个中国人应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自豪。东西方的文化差别也导致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区别。向外国友人亲切仔细的解释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点,宣传求同存异的观念,有利于我们彼此之间消除敌意,更好的了解真实的彼此。

    最后,由中国家庭形象所映射到整体国家形象,唯有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增加国家的话语权,才可以使西方社会逐渐接纳,到正确认识国家形象。



第四部分:结论与反思


结论:

    根据本项目组暑期在荷兰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于海外形成的中国家庭观形象与真实的中国家庭观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扭曲

    2.  直观形成的中国家庭观形象与间接形成的中国家庭观形象有一定区别

    3.  海外形成的中国家庭观强调家庭内部对成员自主性的剥夺,和成员内部的权力关系

    4.  女性在海外形成的中国家庭观形象中处于弱势地位


研究不足之处:

    1.  问卷设计方面,我们未能将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与海外家庭观念进行区分,导致“情感支撑”和“核心家庭与亲戚的关系”两个板块的中外区分度不够,无法得到需要的数据。


    2.  受众群体方面,我们的问卷涵盖面不广,且主要覆盖面在于年轻一代,亦即我们的同龄人。上述缺陷给研究结论的可信度造成了伤害,同样也指出了可能的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3.  传播渠道方面,我们未对具体传播渠道进行调查,使得问卷无法就不同传播渠道下获得的问卷内容进行进一步区分。

文案 / 小组成员

排版 / 武碧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