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第一届“全球治理跨学科创新探索”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

发布者:徐屹丰发布时间:2024-06-19浏览次数:10

2024-06-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5月25日,第一届“全球治理跨学科创新探索”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张静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副院长邓惟佳教授主持。

第一届“全球治理跨学科创新探索”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副院长邓惟佳教授主持会议 照片由校方提供

  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期刊编辑共聚圆桌,就全球治理语境下的重要问题与核心议题充分展开跨学科交流对话,以期深化和推动全球治理领域交叉学科和相关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

围绕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

  张静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外国语大学近年来深入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和以“跨、通、融”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致力于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她重点介绍了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在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交叉领域的积极探索。她提出,“全球治理跨学科研究”和“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是对接国家战略的重要工作,期待专家学者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语境,探究学术研究的新问题、新范畴、新视域。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张静致辞 照片由校方提供 

  在会议的主旨发言中,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聚焦中国特色外交话语,回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提出背景,深入阐释了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建构逻辑、战略功能、建构方法与传播策略。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以“在地化多维共情:孔子学院参与全球治理的模式与启示”为题,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案例,揭示了孔子学院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认为以“共情”作为孔子学院全球治理的抓手,提出了改善在地化共情实践的具体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张帆从文学的路径出发,梳理世界文学视域下中国故事传播谱系,提出以中国故事作为方法,通过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立场揭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同一性,凸显中国故事对世界文学的介入性生产意义,进而形成批判性中国话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张帆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潘霁在发言中表示,媒介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治理工具,而是创造全新全球治理的媒介力量。他以城市具有的媒介性进一步主张以城为媒,通过媒介的迭代来更新治理方式,创新全球治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潘霁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理事会秘书长王广大教授的发言结合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的实例,从对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构建世界文化新秩序三个层面深入阐发了对外讲好“人类文明新形态”故事的重要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理事会秘书长王广大教授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创新探索全球治理跨学科研究的新问题

  在主旨发言后,研讨会共设有三场分论坛。分论坛一聚焦全球传播视野下的媒介变革与治理创新,由《当代世界》杂志社执行主编赵景刚主持。发言嘉宾们从跨文化传播、城市传播、健康传播、AI内容生产等不同角度,思考新技术环境下全球传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从学理和实践层面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与传播评论》副主编刘金波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新观念,强调了主体间性的重要性,讨论了文化交往的三个维度:交流性、交往经过和结果。他提出,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传播需要在书和史之间进行切换,以适应时代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聂艳梅聚焦于城市形象传播,探讨了全球城市概念的演变及其作为软实力的重要性。她提出城市形象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双重特征,强调了城市形象与媒介传播的密切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军芳以俄乌冲突为例,探讨了AI内容生产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她认为AI技术在信息搜集和分析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对现代战争生态和全球治理的挑战,包括信息真实性和安全问题。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静茜介绍了数字化背景下健康传播的本土理论创新。她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分享了在健康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强调了成立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的意义。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芮必峰教授和《上海体育大学学报》主管张业安教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议,提出问题意识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提倡学术研究应与实践问题紧密联系,并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

研讨会发言嘉宾之一 照片由校方提供

  分论坛二的主题为“中国特色话语全球传播与治理体系构建”,由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副社长、《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陈吉主持。多位专家学者就如何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中国特色话语及构建治理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议题涉及“熊猫外交”、外交术语“中国梦”、领导人海外署名文章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海外传播等,为中国特色话语的全球传播思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思路。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师焦妹基于熊猫外交的舆情焦点以及处置的难点进行了总结。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师王晓莉基于国际知名智库对外交术语“中国梦”的认知内涵和认识态度的历史变化进行分析,提出近年来国际智库中的“中国梦”话语经历了从单一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但误解和偏见仍然存在。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孙洲以习近平总书记海外署名文章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相关话语体系的四个特征,以及其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钱俊妮以“中国式现代化”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传播为案例,思考互联网时代如何通过创新理念与方法进行政治话语对外传播。

  在评议环节中,《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李孝弟与《山东社会科学》副主编陆晓芳对研究者的逻辑与数据考证表示了赞赏,同时也对这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扩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研讨会发言嘉宾之二 照片由校方提供

  第三场分论坛围绕“新的文化生命体”与全球文明交流为主题展开深入探讨,由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王明东主持。专家学者们从上海外语教育的勃兴、别现代主义理论、全球背景下的语言治理到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等多个维度,展现了文化交流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论坛启发了我们对“新的文化生命体”以及文化共性与特性的新思考,彰显了文化交流的时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社会科学》杂志总编室副主任李亦婷以外语培训班作为切口,以一个丰富的、微小的切口观察近代上海的外语教育勃兴和社会文化变迁。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周韧阐述了中国本土原创的别现代主义理论,以及其在西方学术界和艺术界安营扎寨和理论旅行的过程,其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副院长朱晔教授从语言学为切入口,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治理,主要是针对全球化背景下语言以及与语言相关的各类活动的综合性协调过程。《探索》编辑部副编审陈卓关注工业遗产这一重要元素,探讨其在构建城市形象过程中的现实图景,提出以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丰满城市形象的未来路径。

  《东岳论丛》编辑部研究员王源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曾巍教授在点评中肯定了四位发言人扎实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期待未来的研究中将结构化的方法和阐释学的细节思路相结合,从而有助于在把握共性的基础上发掘具有生命力的细节和特征。

  参与筹办本次论坛的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沈悦认为,本次论坛尝试打破传统社会科学学科壁垒,融合学界与刊界,兼有资深专家与青年学者,倡导在对话中碰撞新思路,在争鸣中探索新路径。作为会议主办方,邓惟佳表示,会议的召开是上外卓越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中的一次新尝试,希望以此为契机,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的交流对话。

 

研讨会发言嘉宾之三 照片由校方提供

参加第一届“全球治理跨学科创新探索”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照片由校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