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14点50分,围绕梭罗所著《瓦尔登湖》展开的书会在行政楼如期举行。参与本次书会的同学来自卓越学院各个年级。本次书会的主讲人是来自英语学院的王光林教授。 王教授从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展开了对《瓦尔登湖》的探讨。在他的经验中,这是一本经常被读者们评价为“难读”的书:即使是翻译后的版本,学生们也觉得它晦涩难懂。究其原因,梭罗在写作时运用了相当大量的双关语,为翻译者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不仅如此,《瓦尔登湖》的创作经历了梭罗在语言运用上的一个转变时期。较为古典的语用习惯和现代语言结合在一起,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然而,王教授特别指出,阅读是一个审美的过程,阅读者需要在与文本熟悉的过程中静下心来,仔细体会作者意图传达的深意。如《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作品更是需要反复咀嚼,在一次次重读之中思考沉淀。梭罗本人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了翻译行为会在传递文本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不可避免的丢失,他强烈建议读者选择原版书籍,以期得到最好的阅读体验。 回到《瓦尔登湖》和梭罗本身:梭罗的很多行为——隐居于瓦尔登湖畔,实践体力劳动以维持生活,在当时的政治人士看来都是十分怪诞的。本书开头向读者提出的问题“多大程度上,人能活得像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他的行为。结合《瓦尔登湖》创作的时代特征,可以发现梭罗对于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态度。然而这一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读者或许可以思考:究竟在何种条件下,社会可以做到公平公正地发展? 本次书会还探讨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在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上,真正的精神自由是否有可能得到实现?读者可以敏锐地指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隐居生活需要他在“外界”的生活中拥有足够多的物质条件,唯有富足的物质基础才能保证他过上理想的生活。这似乎与梭罗本人所提倡的追求相矛盾。实际上,《瓦尔登湖》一书所强调的并非将生活这一概念的外在形式全盘否定,而是寻找将其简化的方法。在王教授看来,这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从现代的观点出发,《瓦尔登湖》描述的并不是生活的理想状态。梭罗真正的目的是向现代社会的人类发出警告:停止对欲望的无限追求。然而这并不容易做到。人类在没有警示的状态下,会轻易地陷入对物质生活的贪婪追求,这与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自我约束是背道而驰的。 书会的最后,王老师与在座的同学一同回顾了开头提到的阅读方法和审美经验。可以从《瓦尔登湖》中提炼得知,人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他既希望在家⾥过着舒服的⽇⼦,又希望离开家来经历⼀些新奇的东⻄。这与弗洛伊德理论下人类初始的双重性不谋而合。人类既希望来到这个世界见识新奇的东西,又想待在母亲温暖的羊水中享受保护和安逸。审美经验和艺术亦是如此。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陌生的循环往复应证了这一看似对立的辩证关系。从《瓦尔登湖》延伸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艺术的创新正是在于打破传统,进行不同的组合。这本身亦是一种美学的创作,其过程是审美经验和水平的提升。对于青年学子而言,我们可以得到的警示在于拥有一种包容的态度,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使得自己的思想不落入一成不变的窠臼。
文案:徐弈唯、李闻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