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讲座:社会转型与数码魅影下的《江湖儿女》】

发布者:徐屹丰发布时间:2018-12-25浏览次数:464

主题:社会转型与数码魅影下的《江湖儿女》

主讲人:高凯老师

时间:12月17日

流程:4:30-7:00《江湖儿女》放映

7:00-8:30 讲座

地点:行政楼123教室









主讲人:高凯,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员等。主要从事影视国际传播、电影文化与批评研究。


    本次讲座由电影放映和主讲人讲座两个部分组成。高凯老师以“社会转型”和“数码魅影”两个主题为我们深度解析了贾樟柯执导的《江湖儿女》所要传达出的意蕴。

    在讲座的开始,高凯老师从前几年票房大热的《小时代》切入,指出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反映当前高度复杂、瞬息万变的中国社会的“大时代”而是建构一个满足大众想象的“小时代”,电影艺术宏大叙事正逐步走向衰退。接着他点明,《江湖儿女》正是一部在整个中国社会向虚拟转型的时代,仍然坚持讲一个普通的现实故事,从中国的小人物出发,讲一个现实中国社会的故事的电影。《江湖儿女》的故事时间上从2001年到2018年,空间上从大同到三峡到新疆又回到大同,可以说是以史诗式的手法描绘了中国社会在21世纪初的巨变。影片特意选取了重庆奉节这一处于三峡腹地的小县城作为第二个叙事场景,正是希望通过三峡工程下当地被毁灭的原有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这一冲击性的画面来凸显出影片描绘中国社会转型变迁的任务。


    高凯老师着手分析了《江湖儿女》中一些具体的细节和手法,诸如叙事场景从大同到三峡到新疆又回到大同这一空间回环体现出的循环往复的轮回感,时间设置在2001年所希望传达出的世纪末危机感和怀旧感,斌斌回到大同时看GPS才能找到路体现的时空阻隔带来的荒谬感和他者化成为审美高度的讽刺性,结尾处斌斌离开后特意用监控摄像头拍下巧巧的剪影这一细节中体现的现代人的数码化和永恒的孤独——粗粝的画面和模糊的身影不仅是现时的展现,更是预示着即将成为过去的暗指,现实与过去在此浑然一体,现在的江湖终将成为历史的印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也将是漫长岁月中的沧海一粟。


    高凯老师也探讨了“江湖”的终极定义,并引用了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一些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是人与人之间的情义”,而“情”和“义”正是联系斌斌和巧巧两个人一生,却又最后让他们永远分隔的纽带。斌斌与巧巧从开始的有情有义,后来只剩义还相连着彼此,到最后因为义在新时代面前的僵硬,连最后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了,悲剧的结局正揭示了贾樟柯在电影中通过徐峥饰演的江湖骗子所道出的他对“江湖”的真正的定义:我们是宇宙的囚徒,虽然看起来自由,却无时无刻都被提醒着,这个自由是超不出宇宙的边际的。“江湖”的魅力也在于此:江湖里的人看似漂泊无依,生死一念,但是他们都是江湖的囚徒,各式各样的情义绑住了他们,正是这种尖锐矛盾下的荒谬感吸引着无数人前仆后继,成为所谓的“江湖儿女”。



    最后,“数码魅影”是高凯老师提出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他问道,在电影艺术的后胶片时代,何种作品才有资格称之为电影?是否任何一段图像资料都可以叫做电影?电影只是一种艺术,还是某种更神圣的概念的存在?技术革新和数码化所带来的概念模糊让电影艺术蒙上了一层“魅影”,我们越来越难以辨明,什么是电影,什么只能称之为影像。高凯老师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什么是电影”这一定义,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靠我们这些电影的观众去思考。



撰稿:王闫东

排版:学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