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卓越讲坛第八讲】伊朗文化——内外的转换

发布者:徐屹豐发布时间:2017-12-26浏览次数:400

       5月9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教授向卓越学院的同学们就伊朗文化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着墨于一个独特的视角——事物的内外转化,从地理的内外,民族的内外,建筑的内外,语言与宗教的内外描述伊朗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1. 地理环境的内外:

       中东国家伊朗古时被称之为“波斯”,其国土绝大部分位于伊朗高原上。从“外”来看,伊朗处在一个十分钟要的地理位置,北临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东面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相连,另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隔海相望。南面濒临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和阿曼湾。从“内”而言,伊朗因为绝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中部多沙漠,整体土壤肥力较弱,加上气候原因常年风沙较大,多为农耕和游牧混合类型的农业。这也解释了为何伊朗人在很早就有了向外贸易的意识和想法。

  

  

2. 民族的内外:

       伊朗人的祖先原是南欧印欧部落的一支(自称“高贵”的雅利安人),他们向西向南迁徙并于公元前2000年进入伊朗。从这时起,波斯国成为伊朗文化、疆域、民族的雏形。随后,在居鲁士大帝的儿子冈比斯统治时期,开始出现了阿拉伯部落。在大流士一世时期,国家统一而强盛,并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楔形文字。公元前334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东侵,征服波斯全境,开始了波斯的希腊化进程。一直到安息王朝,出现了希腊民族和波斯民族的大混合,但在此过程中,希腊文明并未征服灿烂的波斯文明,而被其折服,两种文化进行了交融而得以共存。张骞出使西域到达波斯国时,贸易的丝绸之路被打开了,历史上的中国与伊朗开始建交。七世纪阿拉伯伊斯兰的进入,标志了伊朗连续的,波浪式的几次民族大融合。伊朗的文明遭到破坏,但同时阿拉伯也带入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同样的入侵者还有突厥人,蒙古人。直到1502年,伊朗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心态基本定型。这是因为入侵的诸多民族都渐渐同化并构成了伊朗自身的民族性格。

3. 建筑的内外:

       多次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伊朗的公共建筑中有许多的外来元素:古希腊的神庙柱,源于埃及的浮雕,象征伊斯兰的大拱门和穹顶。而对于私宅而言,房屋简谱单一的外表反应着多次被入侵的麻木的民族个性,而房子内部往往别有洞天,处处有着精致繁复的装饰。伊朗人还喜欢用充满鲜花的地毯装饰房间,恰恰体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生命与美的的热情和渴望。

  

4. 诗歌和宗教的内外

       诗歌在伊朗是极为重要的,各朝各代宫廷里都有供奉诗王的传统。早期的伊朗诗歌以宗教颂歌为主,到阿拉伯文化传入的时期,诗歌的作用在于使国王名声远扬而使得王权更加巩固。此外,伊朗的宗教也和多次民族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化融合的同时,外来宗教改变了自身宗教,往往形成一个大多数伊朗人都能接受的新的宗教。在如今,大多数伊朗人选择信仰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国境内并无太多宗教冲突。

       程彤教授的讲座视角新颖、内容丰富,短短一个多小时,让同学们对伊朗的国家概况、民族特征和文化个性有了更多的了解,仿佛让这个“神秘”的西亚国家脱去面纱,走近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