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张楚怡

发布者:徐屹豐发布时间:2016-11-02浏览次数:5907

《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报告

2016级多语种高级翻译实验班 张楚怡

摘要:《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主题是文化与文化认同(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作者总共用“一个多文明的世界”、“变动中各文明力量对比”、“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文明的未来”——这五大部分来详细阐述这一主要命题的推论。

正文:《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生前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计划顾问;《外交政策》杂志发言人与主编之一;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在亨廷顿的著作中,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最为著名,已经被翻译成39种文字出版。在这本书中,亨廷顿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辩论和争议。

塞缪尔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前言中写到:“这本书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主题是文化与文化认同(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作者总共用“一个多文明的世界”、“变动中各文明力量对比”、“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文明的未来”——这五大部分来详细阐述这一主要命题的推论。

第一部分“多文明的世界”重点讲述了目前世界上多文明的现状、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关系以及塞缪尔教授对普世文明的看法。冷战后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强大的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属于五个十分不同的文明——全球政治第一次变成多极的和多文化的。在这个新世界里,发生在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成为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和最危险的冲突。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也是统一的力量,塞缪尔因此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一个世界、两个世界、国家主义和混乱范式的新的范式——文明的范式。它提供了一个易于把握的框架来理解世界和预测未来的发展,并且可以与之前的范式互相融合来看待世界。塞缪尔列举了当代的主要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并提出西方化和现代化是相互作用的,并不存在西方所谓的普世文明。

第二部分“变动中各文明力量对比”重点讲述了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的人口爆炸造成了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塞缪尔提出现在西方文明占绝对优势,并在进入21世纪时仍在权利和影响力等方面保持世界第一,但相对于其他文明将继续衰落,重要的权力增长正在并将继续发生在亚洲文明之中。其他文明将经济的快速发展归因于对自身文化的伸张并通过知识的本土化和宗教在全球范围内的复兴加快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这其中以经济持续发展而愈加自信亚洲、伊斯兰教复兴且人口高速增长的穆斯林国家最有代表性。这些导致了非西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日益增多。

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重点介绍了多文明环境下新世界秩序的形成问题。作者提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各国围绕着他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一个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正取代冷战期间的两个超级大国,成为吸引和排斥其他国家的几个基本的极,这些变化在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和中华文明方面变现的最为清晰可见。在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集团内部在经济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展开合作,比如欧盟和东盟。无所适从的国家则要经受痛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一个文明阵营转变为另一个文明阵营的成功案例。

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如题所示,主要分析了不同文明集团之间发生的各种冲突。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伊斯兰和中国的冲突;在区域层面的断层线上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穆斯林同非穆斯林的战争。塞缪尔指出,西方正在通过将自己的利益确定是“世界共同体”的利益来保持其主导地位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但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除此之外,武器扩散、人权和民主和移民问题也将成为西方和非西方之间冲突的焦点,在取得政治独立以后,非西方国家便希望摆脱西方对其经济、军事和文化的控制,非西方文明的核心国家将联起手来抵制西方的支配权;断层线冲突是属于不同文明的国家或集团间的社会群体的冲突,而统计表明,由于历史、宗教、人口和政治原因,绝大多数的断层线冲突是沿着将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区分开的环绕着欧亚和非洲的边界发生的。

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则为全球多种文明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的预测和见解。作者认为,西方的生存依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对西方的认同,以及西方人把自己的文明看作独特的而不是普遍的,并且团结起来更新和保护自己的文化,使它免受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挑战。避免全球的文明战争要依靠世界领导人愿意维持全球政治的多文明特征,并为此进行合作。许多学者也意识到,在现今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塞缪尔提出了维护和平的三个原则:“避免原则”(核心国家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共同调解原则”(核心国家相互谈判遏制或制止这些文明国家间或集团间的断层线战争)和“共同性原则”(各文明人民应寻求和扩大与其他文明共有的价值观、制度和实践)。


总结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复杂的国际世界,利用文明的范式来理解国际政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也解决了许多人对于国际政治问题的疑问。对中国来讲,塞缪尔分析了许多当今中国社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台独藏独势力和来自西方的不友好因素,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中国发展的机遇如和穆斯林文明集团的联合——这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尽管塞缪尔也在前言中提到,书中的范式并不一定能够帮助理解21世纪及以后的全球政治,但这并不能妨碍它成为一本伟大的思想。

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来说,这本19996年出版的书籍看似陈旧,但依旧有着令人振聋发聩的声音:它肯定了中华文化是国家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我们必须从泛滥在各种媒体上的西方文化输出中清醒过来,拒绝盲目向西方学习,知道自己的价值何在、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何在、中华文明的未来何在,这样才能避免沦为文化上无所适从、政治上岌岌可危的国家。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更有责任看清形势,把握趋势,站稳立场,用自己的知识和思考来构筑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此外,作为主要文明之一—中华文明的继承人,我们也要谨记祖先的教诲,尊敬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价值,维护我们美丽家园的和平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百度百科.  [引用日期 2016.7.20]

[2]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缪尔·亨廷顿.  [引用日期 2016.7.20]